孩子做作业一直拖拖拉拉,一听到要写作业,整个人都不好了。这样的情况仿佛发生在每一个小学生的身上,那如何才能让孩子积极、高效学习,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呢?这篇文章给你答案。
父母都期望自己孩子上课好好听,下课好好玩,作业都写完,考试分还高。
但真实的状况可能是,孩子每周一次英语课,周末玩一玩,课后作业拖一拖,微信群里别的父母积极抢沙发交作业,而自己家的孩子功课就这么落下了。
拖延症大多是怕麻烦引起的,但要会合理安排时间高效的做完作业就不会如此了。
读一小时,不如读五十五分钟
要让自己可以耐得住长期做功课的办法之一,是一种叫做“时间的拍卖方法”的做法。
假如你想孩子要做“一小时”功课,那样就把这“一小时”时间稍微缩短,指订做“五十五分钟”或“五十分钟”。
事实上,这五分钟或十分钟虽不算多,但在心理上,却有好几倍差别的成效。
也就是说你叫他做“一个钟头”,和做“五十五分钟”的功课,感觉上的负担,后者要比前者减轻好几倍呢!
猛一看,这仿佛是在骗自己,但问问自己“我是否会上当?”
就像百货公司大拍卖时,两千元的东西,假如改成一千九百元时,客户就感觉实惠多了,而立刻买下来。这心理是完全一样的。
一个钟头的做功课时间,假如“不愿买帐”,那样就“降价”变成五十五分钟,好象“实惠了”,于是孩子欣然同意,“买”了做功课的时间,这也就是为何“时间的拍卖方法”有效的原因。
一天做几小时的功课,才算有效率
有一阵子时尚过一句话“四上五落”,意思是说要考上一流大学,一天睡眠不能超越五小时,不然就会名落孙山。
这句话确实在日式行过一阵子,可是对考上一流大学的学生追踪调查的结果,发现他们天天几乎都睡足八小时左右。
一天应该做几小时功课才适合?
即使是初中生,从学校回来将来,在家可以集中精力用功的时间,以两小时到四小时为最大限度。
而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,顶多以两小时为限,再继续下去,效率不但不可以和时间成正比,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身心,结果导致孩子讨厌念书。
有些父母说我们的孩子:“从学校一回来,就关在书房,除去吃饭时间以外,都不出来。”其实,即使躲在书房也未必一直都在念书。做功课与其求量,不如求质。
每一科目的用功时间,一次多少最好
同一个科目假如需要读五个钟头时,一天读五小时好,还是分成五天,天天读一小时好?
前者称为“集中学习”,后者称为“分散学习”。通常来讲,以“分散学习”的成效最好。
以某项作业的实验来看,同样的作业二十次集中做,和一天一次分为二十天做,两相比较,每一次的作业效能,后者确实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。
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饭一样,念书也不可以一次读完,需要插进休息时间,分好几次读,效能才能高。
这件事,从纽斯特“对所学的东西能记忆多少”的实验中也获得证实:
在学习某一科目时,与其连续强记,不如休息之后再记,才不会使记忆的内容重复搞混,这就是有名的“纽斯特法则”。
考试前一夜的临时抱佛脚效率不可能高,由于一考完之后,前一夜拼命死记的东西,会忘得一干二净,也是这个原故。
所以,在为自己拟定学习计划时,与其以一小时为单位,不如以二十分钟为单位。
吃饭前后一小时,念书效率并不高
“等饭做好了,我会喊你,目前你还是好好念书。”
“吃过饭别东摸西摸的,快点去做功课。”
父母挂在嘴巴上的就是“去做功课”,而且是在吃饭前后的一小时内最常说。但不少母亲好像都不知道,“吃饭前后一小时”其实是一天里面效率最低的时候。
从生理学上来讲,吃饱饭后,全身的活动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,头脑的活动相对地也就迟缓了。
而空肚子的时候,所有些动物都在为寻求食物而四处移动;人类的身心动向,又何尝不是集中于“食物探索行动”中!
换句话说,吃饭前后一小时,心力是最不倾向于头脑的时间。
虽然常常有人说:“珍惜吃饭的时间,也要用来念书”,但事实上这个时候即便让孩子念书,也只不过费时而已。
吃饭前后应该让孩子好好休息,以充分储备下面做功课的有效能量,从效率上来讲,这才是上策。
看到这里,你了解孩子复习或者学习如何安排了吗?
总之,就是要缩短每次学习的时间,确定每一个小时间段内的学习内容并保证完成,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效率,不要让孩子的心力白白浪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