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留学生出国后,常会遭遇“水土不服”。半年前,美国媒体甚至出示一组数据称,25%的中国留学生辍学常青藤,引起社会哗然。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到底会遭遇什么挑战?面对这类挑战,准留学生们该怎么样应付呢?近日,记者专访了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Calvin,他以我们的亲身历程发现,有些常春藤名校的中国留学生最后会走向辍学的道路,重要原因有三:没办法适应国外互动式教学的课堂学习;很难融入当地文化致使的社交障碍;常春藤学校本身“严进更严出”的招生培养模式。
“发言不必做到最全方位,一两句抛砖引玉的话能引发大伙的考虑就好”
Calvin说,他和很多中国学生一样,从小也是历程中考、高考考试,在比拼分数的角逐考核体系中成长起来的,对于考试颇有技巧并游刃有余。但,刚进入哈佛,特别是在角逐激烈的商学院中,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,他也过去感到不适应。
“举例,在国内学校的课堂中,常常是老师解说理论常识和习题,学生记笔记,以单向讲课为主,每学期期末的考试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。但海外则完全不同,教师采取的是引导式的互动教学法,通过让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,来提升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哈佛的成绩考核体系中,课堂参与与期末考试或论文各占50%的成绩。我发现,当老师组织大伙讨论时,那些在欧美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一个个都踊跃发言,而我,最初时却一直插不上话。”
Calvin事实上并非不想回答,但有时候,他一直想着更好地组织思路,等考虑成熟后再发言,本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,却总是因此错失课堂参与的机会。直到有一天,导师的话点醒了他,“其实你的发言不必做到最全方位或最有深度,有时,你的一两句话,可能也会抛砖引玉,引发大伙考虑。”Calvin说,确实,仔细想来,那些美国学生说的难道就是真知灼见吗?那些想法有时很天马行空,但他们敢说、想推荐,这恰恰是西方课堂表现考核中,最为重视的一点。
“在常青藤名校,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和课堂”
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喜欢“抱团”,华人一般都呆在华人圈,这一现象的背后,除去语言障碍——不少出色学生听得懂教授上课的内容,却听不懂日常的俚语,更多的是文化差异。
“初入哈佛校园,我和美国同学交流时,常常找不到一同的话题,譬如他们讨论的橄榄球、棒球明星,或是音乐、美食等平时话题,对我来讲都非常陌生,所以,在一场谈话中,我常饰演着‘局外人’的角色。但我告诉自己,需要融入当地文化!与华人在一块,说着熟知的中文,永远都没办法获得进步。于是,第一学期时,我就参加了亚洲商业会所、市场推广会所、摄影会所与哈佛校刊的撰写小组等学生组织,通过这类课外活动,我和当地学生有了一同的语言,很大程度地融入了当地文化,也扩大了我们的社交圈。”
Calvin强调,不少中国学生不喜欢、不善于社交,到了海外,依旧采取“闭门造车”的学习技巧,下了课就泡图书馆,不参与社团活动,久而久之,就会变得社交圈狭隘,甚至出现心理疾病。“事实上,在常青藤名校,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和课堂,大家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进步,通过各类活动,培养软实力。埋头死念书在哈佛是没法存活的。”
Calvin建议,为了在激烈和残酷的角逐中存活,中国学生需要早作筹备,这类筹备不只局限于留学 前的推荐信、个人陈述、托福雅思英语考试等,更要紧的是提前适应国外课堂,熟知当地文化,预防“水土不服”。出国留学,材料申请只不过第一步,入学后,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。为了在国外高校激烈的角逐环境中存活,交流能力、演讲能力、批判性思维等必须具备素质需要从小培养。